- 書名:人生給的答案 I:你的掙扎,他們都經歷過,世界最強當你最堅強的後盾
- 《紐約時報》《華爾街日報》暢銷作家,《快公司》「最創新商業人物」播客節目《提摩西‧費里斯秀》下載量破4億,媒體譽為「音頻界的歐普拉」售出19國語言,美國銷量突破30萬冊。
- 沒有人有一樣的人生,但困惑與掙扎的心情卻很類似。別人走過的軌跡、某瞬間的轉念、被震撼的一句話,都可能成為我們當下最需要的力量。
- 自己的旅程只能靠自己闖關,但你可以帶著這本過來人的闖關攻略,從中找到往前的方法與勇氣。
「你平常覺得很像幸運餅乾裡寫的陳腔濫調,可能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生命的延展,轉瞬間變得意義非凡。」
小感
- 從小時候開始就很習慣搭載著語言的力量,在筆記本中抄滿自己當下最有感觸的語句,在不同的時刻幫自己重新上緊發條,有點像 Mental Toolkit 一般。這本書就像是人生工具箱的型錄,附註了使用情境與解決方案,並且可以免費使用。
- 這本書是作者在四十歲生日左右時,面臨中年危機對於生命所提出的種種問題,並列出了問題寄給一些世界上最成功、最多才多藝、最有名的人們,問題包含:
- 我的目標究竟是我真正想要的,還是我認為我應該想要的?
- 我因為計畫太不周全、或是計畫太多而錯失掉人生中多少事?
- 如何對自己好一點呢?
- 我如何向雜音干擾說不,踏上自己渴望的冒險呢?
- 我如何重新評估我的人生、我的優先順序、我的價值觀、我在世界上的定位、還有我未來的方向?
- 覺得最有收穫的一句話就是幫助自己轉換觀點的:「如果這件事很簡單,它會變得不同嗎?」這句話在面對很多情境或是想要開展計畫卻猶豫不決時,真的很有幫助。在預想可能面臨到的挑戰和困難時,退一步問自己:「如果這件事很簡單呢?」嗯,確實會不太一樣呢。
- 另外一個自己也很受益的建議是來自於網路作家 Tim Urban:想像讀者就是複製的自己,去寫那些自己感興趣的主題,使用自己喜歡的風格,而那些與你契合的讀者就自然而然會熱愛你的作品。
- 還沒把書看完,不過已有許多共通性,好比許多人在無法專注的時候,選擇的方式都是「冥想」,回歸到自己身上,在超載的時候,都是「好好休息與放鬆」。其他部分以下先做些筆記。
「如果這件事很簡單,它會變得不同嗎?」
作者用這個問題,來轉換自己的觀點。我們總是覺得事情很困難,如果沒有優異的表現,就代表自己不夠努力,但這樣的思維往往反而讓我們走上阻礙最多的路。放下壓力,從容不迫,優雅地看待事情,反而可能會得到驚人的收穫。
- 這個觀點,讓我想到薩古魯提到的「無壓力 (Stressless)」生活,壓力就像我們人類這台機器裡的摩擦力,而我們需要的是潤滑劑,以輕鬆順暢的方式來運作,來面對生命中總是會面對到的所有外在情境。當我們越能以低摩擦力的方式來運行,才能取得越大的成功。(練習放鬆,對於工作狂來說真的是好重要的一件事啊 XD)
- 讀到這裡讓我也聯想到一個靈性教練 Youtuber Ruowen Huang 某一集直播聊到的內容,這個社會其實是鼓吹自我批判的,我們總是會檢討自己,是不是不夠好,不夠努力,卻沒有好好的愛自己,鼓勵自己。因此她建議我們每一天找一個愛自己的理由,每一天一個,當幾年過去了,這些所搜集的理由就會成為我們為自己定義的樣貌 — 某種程度回答了「我是誰」這個問題。
- 這樣轉換觀點的方式,也像是所謂的「假設法則 The Law of Assumption」。假設這些事情都完成了,我會有什麼感覺?假設我可以同時安排好生活和工作,我的感受如何?藉由不同的假設,來把「完成式」的感受抓到當下,好好的體驗和感受他,整理自己的心情,就可以更好的面對。
形塑思想、拋開限制,由內而外創造經驗實相
「所有生命和力量都源於內在世界。」在宇宙無限可能的量子立場中,我們會怎麼樣去選擇想要的可能性?
- 金球獎知名演員 Terry Crews 提到影響他最深的一本書是《萬能金鑰》,幾乎每個月都會重讀一次。這本是吸引力之父查爾斯.哈尼爾於 1912 年推出的 24 週課程,剛好前陣子也因為朋友推薦而看了這本 (讀書筆記連結)。所謂的金鑰,就是我們的「思維」。 思想為因,境遇為果,思維決定了我們人生的品質和經驗。
- 作家尼恩 (Anaïs Nin) 說「生命格局的大小,取決於勇氣的多寡。」成功取決於願意跨出舒適圈的對話與行動。
- 在歐普拉推薦的枕邊書《覺醒的你》提到,我們靈魂是無限的,可以自由去體驗生命的全部,然而我們卻總是待在以過去美好經驗與慣性所裝飾的籠子裡,我們在撞到籠子的邊界時,就像要穿越一道電牆,會感到痛苦,因此我們想盡辦法待在舒適圈內,確保每件事都要符合自己有限模型的預期。然而當我們努力去碰撞那道牆,就可以了解它並且穿越它,拓展世界並擺脫模型的限制,因此去讓自己持續走在舒適圈的邊緣,持續去碰撞界線,體驗自由而無限的生命。
- 創投之神,被稱為科技界的哲學家 Naval Ravikant,也提到我們的思想和身體都具有可塑性,我們花了很多時間試著去改變別人和外在,卻接受定型的自己,然而每一天都是新的一天,我們的自我認同也都只是過往,這一切都是可以重塑的。
- 關於思想形塑,推薦大家可以讀喬.迪斯本札醫生(Dr. Joe Dispenza)的未來預演:啟動你的量子改變,喬醫生本身的故事就很激勵人。這本書重點:重新設定大腦迴路,修剪舊自我的突觸連結,消除你的內外差距。無論要改變什麼,都必須下決心停止做舊的自己,直到能騰出空間給新的人格 (包括想法、行動和實踐),也可以先看看 Tom Bilyeu 採訪喬醫生的簡短影片:為什麼大腦潛意識程式 ► 束縛著你的情緒和決定?這真的很重要
人生旅程有 25% 在追尋自我,剩下的 75% 在創造自我
人生的意義,在於「創造」和「體驗」。追隨自己內在的喜好與熱情,回到內在的聲音做為指南針,忽略別人口中絕對的事物,以自己的想法,親身去嘗試去經驗去享受這過程。無論任何情況,絕對不要容許其他人隨意地否決你的「我」,才能掌握自我。
- 女權鬥士 Ayaan Hirsi Ali:開放的心胸,忽視別人口中「絕對」的事物,用自己的好奇心去了解和辨識真實性,培養批判性思考。
- 金球獎知名演員 Terry Crews
- 那些告訴我們「會錯失機會」的建議都可以不聽,那些告訴你現在不做以後就沒機會的建議,很可能只是一種假象。準備好,去做自己真正渴望的事。
- 人生不該是競賽,而是「激發靈感的遊戲」。讓每個人都可以受到啟發,擁有創造力,在創意的世界,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。藉由每個人的成功,才能實現自己的成功,因此別人的成功,也是我們的成功。
- 「努力擊敗競爭對手」是最糟的建議,越是想要打敗競爭對手,就越難跳脫框架思考,時常會有人要我們為了要有競爭力,而去做自己不認同的事情,而這樣的競爭心理會毀掉一個人。
- 延伸參考:21天豐盛冥想第18天,我們每個個體都擁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信念,但以本質上來說我們每個人都是一體的,都是連結在一起的。當我們用競爭敵對的角度,就會陷入零和遊戲與匱乏之中。取而代之,我們應抱持著合作和和諧的意識,就能迎來豐盛。當一個人成功的時候,我們都成功。
- 全球最佳投資人 Mike Maples Jr.
- 人生比我們想像的還要短,而每一天都是禮物。快樂的意義在於,榮耀生命給我們的禮物,用自己的天賦貢獻世界。
- 別讓別人的想法來左右你,更重要的是,別讓自我懷疑的想法來阻礙你。我們通常都是自己最嚴厲的批判者,記得,對自己好一點,把對別人的仁慈,也用在自己身上。
- 最好的意見,都來自於不會直接說出答案的人。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,而不是追隨別人過往同樣的道路。
- 超人氣網路作家 Tim Urban:許多人給年輕作家的建議都是強調要去抓住讀者的心,但 Tim 建議完全相反,先找尋身為一個作家,最有趣、最令人興奮、最真實的自己,並朝這方向努力,想像讀者就是複製的自己,去寫那些自己感興趣的主題,使用自己喜歡的風格,而那些與你契合的讀者就自然而然會熱愛你的作品。把重心放在內在想要寫什麼,而不是去揣測讀者,如此才能創作出最棒、最原創的作品。
- Naval Ravikant 建議年輕人去跟著自己的好奇心探索,而不是跟隨「最熱門」的方向。相信好奇心的指引,就會得到好的待遇。
- 作家 Steven Pressfield:人生的目標應該是自我認識,與自己的靈魂產生連結。這一生最值得的投資,是自己的心靈。
其他補充:
- 書中推薦的完整書單:https://tim.blog/2017/11/18/booklist/
- 最近剛好看到思維咖啡介紹 Naval 的哲學思想: 如何不靠運氣獲得幸福和財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