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書名:品味,從知識開始:日本設計天王打造百億暢銷品牌的美學思考術
- 推薦序:先累積不同凡行,才有不同凡想
- 磨練品味的方法,就是累積知識與保持客觀;反過來說,不用功跟自以為是,就是提升品味的大敵。
- 跳脫萬事萬物表象的理所當然,以及自以為是的狹隘框架。
- 品味,從知識開始;知識,則從行動開始。
- 瑞薩德・卡普欽斯基《帶著希羅多德去旅行》:「越過自身經驗的邊境,就是世界。」
- 只要我們能走出自己的邊境,走入他人的國度,就能進入不同的燦爛世界。
TL;DR
- 這是一本看完之後會很想要找更多書來看的書。
- 由美感的品味,延伸到工作、經營、對話等所有面向的品味,都是經由大量知識的累積和思考訓練,去持續培養知識的豐富度與優異性,才能擁有高品質的產出。
- 不只是停留在表層現象,而是真正去學習和看見背後的脈絡與歷史背景,藉由「經典」與「流行」的兩極,去快速擴展知識的廣度,大量累積,定期更新,分析精練。
- 魔鬼藏在細節裡:暢銷的商品往往不是大破大立的獨創性,而是基於現狀,針對目標客群的深度思考,來提升不同面向的「精準度」,在細節中著墨品質,優化差異。
- 成長的過程中我們會建構出自己的框架與定見,這也成為了我們的思考限制。而知識的多元性和開放性,是創造力的重要元素,因此我們對任何事物,都要永保孩童般的好奇心與感知力,去探索未知的領域,跳脫自我的限制,保持著求知的態度,就能累積多元的知識架構與品味。
- 「旅行的定義,就是逃離日常的非日常體驗。」在日常中刻意練習改變,審視每一個理所當然,嘗試新的事物和面向,轉換週遭形塑自我的環境因子,並從中學習新的體驗,就是種旅行。
- 由外而內吸收資訊時(Input),放下既有的成見與定論,客觀的去累積大量知識。由內而外去產出時(output),質疑任何形式的範本或框架,結合主觀的喜好領域,試著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重新組裝,重新思考最佳的呈現方式。
- 在溝通的時候,試著用知識的基礎來評斷和論述,而非單憑個人主觀的好惡與感覺,可以更有說服力,也可以導出結論。
- 放下定見、客觀累積知識 → 形塑自己的思考脈絡 → 打破自我框架的限制 → 持續不斷更新知識 → 放下定見、累積知識 → … 。重點在於維持彈性的思維模式,抱持著脫離孤島、探索新大陸的求知慾,建構開放動態的知識資料庫,就能成為一個有品味的人。
- 「我不是不會,只是還沒開始學」書中提到很多人會覺得自己沒品味,沒辦法判斷好的設計,但只要打開心胸,開始累積知識,就可以成為該領域的專業人士。一個是心態的調整,一個是藉由行動,兩者搭配起來所累積的自信。
品味,是使無法量化的現象,表現出最佳狀態的能力
- 品味不是少數人才擁有的天賦,而是每個人都具備的能力,如同肌肉,只在於怎麼鍛鍊和運用。
- 心理狀態的調整:捨棄「我一定要做出令人驚豔的事物」這樣自我展現的野心,這往往是讓企劃無法脫穎而出的主因。
- 不是仰賴無法捉摸的靈感,也不是什麼突發奇想的妙點子,而是在不同階段進行完整的思考。就算看似「跳躍」性的創新,那也是因為平常持續很努力地鍛鍊「品味」的肌肉,才可以加速助跑。
- 重要的不是點子,而是「精準度」。點子只要經過仔細地調整,也可以成為不同凡響的企劃。
- 所謂的品味,是把無法量化的東西呈現成最好樣貌的能力,而這能力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,只是想是肌肉,需要訓練。
- 當能把不同的觀點和面向帶入解讀,加上用心觀察,就可以展現品味。
品味好壞,攸關個人與企業存亡
- 當技術發展到極限,緊接而來最需要的就是「品味」。有品味的企業會持續成長。
- 當資訊或是選項過多而難以選擇時,也需要「品味」來幫助人們做決定。
- 焦點團體式的市場調查,容易有兩個誤區,而阻礙了新價值的產生:
- 容易挑選標新立異的事物(而非生活上真正會使用到的)
- 容易抹煞其他新型態的可能性(人通常不會選擇過於跳躍的選項,好比從 100 直接到 200,最多是從 100 到 101,而差不多在 110 左右會覺得有新鮮感,如上述選擇)
- 市場調查不必然重要,重要的是自己去思考,並且擁有想要「更好、更有趣的商品」的企圖心。
- 創意總監的工作,是以品味來提升公司的價值。
- 視覺層面的掌控,與提升企業、人員和商品的品牌力息息相關。
- 提升品味的四大要件
- 察覺各種細節的嚴謹度
- 看到他人未見之處的觀察力
- 面對真正簡單的事物,也有「這很重要」的認知
- 每天身體力行,持之以恆不斷努力。
- 去做就會成功,不做就會失敗。
品味,是以知識為基礎的洞察
- 知識是畫布,品味是畫作。累積知識,讓畫布更大,就可以擁有更廣闊的創作空間。
- 好比一個只會少量單字,和擁有大量詞彙的人,所創造出來的文章呈現的品味是不同的。
- 創新且暢銷的事物,要追求的不是「啊!」的驚訝感,而是**「哦~」的領會**。
- 驚訝的背後,是對未知的恐懼。源自於遠古隨時可能面對危機的生存本能,需要反覆確認。
- 與現況距離太遠的創新,是難以被普及接受的,或許也會被視為沒有必要。
- 不是追求前所未有,而是基於既有的知識之上,可以由 A 變成 A+,或是結合不同領域的知識,由 A 加 B 推出 C,帶來相乘的結果。
- 追求往未來世界進化的同時,也需要考量到對過去事物的懷舊情懷,基於已知事物來延伸,加上部分開創性的差異,藉由這兩者的平衡,就可以創造出「應該存在,但卻不存在的事物。」
- 打到這裡覺得有點像是故事編劇的原則:「情理之外,意料之內」
- 擁有豐富的知識,就如同擁有許多幫助提升品味的老師,多多益善。
- 品味最大的敵人 — 先入為主的主觀意識。若有先入為主的觀念來尋求知識,會難以打破主觀意識的框架,因此需要有意識地放下成見,客觀地搜集資訊,才能提升品味。
- 大量的累積相關的知識,才能真正的累積。好比要挑選有品味的傢俱,不是翻翻幾本雜誌,而是可能要翻過上百本的設計書籍,像專家請益等等,吸收了足以和專家相匹配的知識,才能一眼挑出好家具。
- 能瞬間讓事物呈現最佳樣貌的人,不是來自單純的感覺,而是來自大量知識的長期積累。
運用品味,提昇工作品質
- 「流行」不等於「有品味」:只是單純模仿流行的商品,並不必然會帶來好評。
- 暢銷商品必定具有「觸發物」(Sizzle),原意是形容「烤肉時滋滋作響」的樣子,被日本廣告業用來形容會讓觀眾垂涎三尺的表現 — 即為「一個東西該有的樣子」。
- 三個增加知識的有效步驟
- Step 1: 解析「經典」
- 以商品來說,經典就是長春商品,公認最好的品牌,長期受喜愛的商品。
- 經典商品,是經過市場反覆驗證,已經是「最佳化」的狀態。
- 挑戰:什麼才是所謂的「經典」商品,也是需要去判斷的。
- 重點在於這個選出經典商品的學習「過程」中所累積的知識,而一旦找到了「經典」,就可以在這基準上去提升品味。「趣味只能藉由最高的傑作來養成,藉由最好的作品,來堅固你的趣味,那麼你就得到對於其他東西的尺度,而能適當地評價。」— 歌德對話錄。
- Step 2: 瞭解時下的流行 — 經典的反面
- 流行是有時效的,若能同時了解經典和流行,就可以迅速擴展知識的廣度和象限。
- 最快的方式是瀏覽大量的雜誌,持續去更新現有的知識。
- Step 3: 找出「共同點」或「固定規則」
- 累積夠大量的知識之後,開始思考這些之中的共同點或規則。
- 透過分析解讀,精煉出屬於自己的知識。
- 用品味做出選擇與決定:藉由上述三個步驟,導出假設,再驗證假設,調整架設,做出結論。
- 知識純度越高,產出的精準度也越高。而所謂的精準度,就是品質。唯有具備一定品質的商品,才會受到消費者喜愛。
- 要提出「有品味的發言」,就少不了正確且優質的「高精準知識」,必須具備知識的優異性與豐富度來作為構思的養分。同樣的意見,藉由不同的表述,會帶來截然不同的可信度與品質差異。
- 一切都在細節裡:精準度,亦可代表了在商品「差異化」上面的精準執行,在不不同的細節面向去做到最好。而高精準度的事物,人們就算難以表述,卻是可以感覺得到的。
- 不能單憑「感覺」來逃避說明,必須要能夠清楚解釋商品背後設計的脈絡和原因,這需要藉由每個細節面向的知識累積。去反覆確認:「為什麼我這樣感覺?這感覺從何而來?」
- 所謂的「感覺」是知識的集合,包含了所有個人過往美感體驗的累積,所形塑心中評量的尺度,這是一種個人觀點,同時也代表著存在於社會的普通認知。而在這普遍認知裡頭抽取出「感覺」之後,針對自己不了解的部分,去確實的調查所有相關的知識,消化分析,進而產出。
培養「品味」,提升專業能力
- 知識豐富的人,通常在工作上也是表現優異的人。他們在與他人互動時,很容易就能領會對方的專業,並參照自己的認知,去與對方「同調」,加深彼此的理解。
- 知識累積越多,就能越快的收集到優質的資訊。遇到不懂的事物,展現「求知的態度」,知識就會有所增長。
- 為了要與溝通的對方同頻,我們需要更仔細地去聆聽對方所說的話,去調整自己的頻率來配合對方的專業,並且從對話中汲取專業知識的重要養分。
- 不懂,不是因為天生沒有,而是因為沒有努力培養。
- 「遇到不懂的事情就仔細研究,該知道的事情就努力學習。」經由不斷地自我鍛鍊,就能提昇工作的品味。
- 企劃書,是寫給消費者的一封信。去試著站在讀者的角度思考,不只是內容要傳達出商品的故事和價值,還需要去配合讀者的專業素養,顧及呈現的方式,給出一份有品味的企劃書。
- 所謂的「範本 (Template)」往往是一種先入為主的常識框架,經常會妨礙品味的發揮。試著去跳脫框架,改變呈現的方式,嘗試使用自己喜歡領域的編排,好比找一本自己覺得不錯,「願意讀下去」的雜誌或媒體,試著運用相同的模式或格式來編排呈現,或許就可以呈現截然不同的「說服力」。
- 任何形式的固定範本或框架,我們都可以去質疑它,並且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取代,就是讓工作展現好品味的訣竅。
- 許多人擁有豐富的知識,卻沒有善加利用,去試著把任何事物都與自己擅長的領域(即自己所擁有最強的武器)做結合,從擅長的領域開始思考,讓工作可以更加快樂,也可以提升效率。
- 挖掘消費者的深層「喜好」,深入探索找出隱藏在其中的真正答案(即人物誌 Persona)。不要只停留在表層的調查結果,而是要去探究深層的情報與脈絡,來制定假設。
- 做判斷時不要依賴個人主觀的好惡,而要憑藉具體的知識。若只使用個人主觀的評價,則會停留在個人的知識範圍,而每個人所具備的知識量不同,往往會流於個人的討論,而得不到任何結論。
- 「累積知識,保持客觀」,是培養品味的方式。保持客觀的反面,即為成見,尤其是無意識的自以為是,是提升品味的障礙。為此,需要刻意嘗試不一樣的行爲,練習打破成見的框架。
- 周遭的環境,會形塑「自我的框架」,因此改變週遭環境或事物,就能改變自我的框架,而讓品味變得更加多元。
- 去有意識地審視自己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個理所當然,並試著做出不同的行為,就能體會日常規律的制約有多大。
- 去刻意嘗試沒做過或不感興趣的事物,好比看一些平常不會看的書,和平常不曾交談的同事聊天,改變上班的路線等等。和不同領域的人聊天,請教對方的專業,主動發問,有助於消除自以為是,也會有新的發現。
- 「旅行的定義,就是逃離日常的非日常體驗。」在生活中的刻意練習,就像是種旅行,而旅行是培養感受能力最棒的方式。若去到很遠的地方,依舊處在類似的環境,做出相同的選擇,反而失去旅行的意義。
- 每天花五分鐘逛書店,檢視吸引目光的事物,打開求知的大門。
- 知識的開放程度,是創造可能性的重要因素。
- 「感受力+知識=感知的好奇心」有時過於累積知識所形塑的框架,反而會失去自由的聯想力,因此需要保持著如孩童般的感受力與好奇心,再加上成人的知性,就能同時擁有不受限的想像力與豐富的知識,跳脫自我框架的限制。
- 與人生前輩交流,就可以將他們所擁有的知識、智慧和經驗的結晶,吸納成自己的一部分。在互動過程中,去思考和吸收各種知識。就算是遇到乏味的人,也可以當作負面教材,趁機思考研究 — 任何經驗都能為自己的人生加分。
「品味」就在每個人的心裡
- 要有自覺自己是生活在一座「加拉巴哥島」(因達爾文研究聞名),抱持著「一定要脫離小島」的觀念,去展開獲得新知的冒險,帶著追根究底的精神發現新大陸。
- 去加強既有專業領域之外的知識,擁有多元的品味,會是強力的武器,而每個人都能無限制地擁有這項武器,對人生所有注意。